四川成都方言使用与保护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意义
此次活动属于文化类型的社会调研活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方言状况,有利于反映方言随着社会发展的演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相关政府部门与社会工作者加大对方言问题的思考和反思,为方言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更加切实的帮助。在分析现状和广泛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分析和思考方言研究的历程、现状和方向,为其提供帮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内容
1、针对本次调研的主题和目标,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三需要调研的内容,这些将会作为我们进行各种调研活动(如文献调查、人物访谈、实地调查等)的出发点。
(一) 文献调查:
1、对方言保护政策文献调查
2、对方言现状的相关研究论文文献调查
(二) 对方言调查与保护相关问题的研究学者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访谈:
1、 采访四川语言学会理事黄尚军先生及他的研究团队
2、 采访成都哈哈曲艺社及川剧艺人
3、采访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与媒体
(三) 感受方言文化
1、参观成都博物馆三楼方言展厅
2、在茶馆或者剧院观看川剧
(四)调查方法
1、实地调查法,文献调查法。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对黄教授及其团队的采访结果
1、由于地域特点,重庆话较为火爆,成都话较温和。
录音翻译:成都话,我们感觉是比较,从听感上来说是感觉比较温柔的。“张大孃今天在做啥子。”就是,它这个语气比较软,就比较成都话。一个是天府之国,衣食无忧嘛。一个重庆山区,山区人民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光着膀子,吃火锅,对不对。你在成都,麻将馆中,还有一个东西特别多,茶馆特别多,在那里没事儿天天喝茶。就是说,对于两个地啊,对于两地的城市的这种气质,它其实在语言上,尤其在方言上,它是有所反应的。就是说,成都的话,听起来其实是比较棉的,比较软的,然后,重庆的话就比较火爆了。然后,比方说,举个例子,重庆话说“你跟老子等到。”就是你跟我等着。然后成都话可能就是说”你跟我等到”它就比较软那种。它就是这种有这个区别。还有就是,不是说,经常网上就是传段子,什么重庆人一言不合就直接打了,四川人就是,你跟我等到等到等到。然后等到等到大家都走了。
2、语言形成的过程中意象对应关系并不一定完备,方言与普通话也存在着相互交融的状况,所以统计每一个词语在各个方言中的使用情况不能科学地反应语言的衰退。语保工作中运用语言描写的调查手段。
录音翻译:就是,但是具体到某一些词的数据统计这个还是,这个,就是那种精确统计还是少,现在就是说,现在正在摸底啊,就是语保工程你们知道吧,就是说全国范围的一个大范围的在摸底,就是说现在我们这个话的现状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你说四川话嘛人家好录音,他是开县人,开县是个啥子地方嘞你们可能搞忘了,四川全国十大将军,全国出了几个,四川出了几个,全国只有十个,十大元帅,晓得哪个不,就是从前开县就是刘伯承啊,啊刘伯承,诶,。。。是朱德,朱德是仪陇人,朱德是仪陇。。。重庆。。。里面还有一个陈毅,陈毅是那个地方的人,我也搞忘了,陈毅(li),四川话说的是陈毅,毅力的毅,真的是,四川话说的是毅li,陈毅,就是具体上
就是说在语保,语言保护这个国家大工程现在每个地区正在摸。就是说存在着啥子情况,他们,就是语保采取的调查手段哈,第一就是语言的描写,就是用国际音标,你们那个文学院的国际音标学没学。学了没?国际音标。听说过国际音标没?就它那个就是国际音标的嘛,你手上那本书。你看,它就是国际音标把四川话拼出来。国际音标的初衷就是说,用这个符号描写世界上所有的语言。现在其实,语言的研究,在向一种,就是说精密化的程度发展。比如说,哪个声音从我们口中的哪个位置出来,它的频率是多少,它的啥子……
具体的字用数字化列出来有,但是这个方法在文科上或者说语言学科上它目前还是一种附属的方法,有没有学过一门课叫实验与音学,它就是专门用实验的方法物理的方法,就是说我们人说话比如说那个数据幅度从哪个幅度到哪个幅度之间我们发出来的是g,哪个幅度到哪个幅度之间我们发出来的是p,就是数据方法的运用。至于具体的某一个词的使用方法的统计,之前我们在专业上曾经有人做出来一个词表,来统计每一个词语在各个方言中的使用情况。
十万三四个,但是这种方法,遭否定了。因为,我们刚才说有些是在乐山来说,你可能很多办法,统计的办法它行不通,它走到那里就遇到失效了,就挂掉了。你刚才说的电信的作用,视频,来统计我一个反映的情况,用视屏来统计,比如说,四川话和福建话的亲密程度,但是,这个方法已经目前遭到了学界正式的否定,被否定了,因为很不科学。因为,即使,比如说,实验室的认知。跟你们说一个最简单就是说数字,实际上很多民族很多语言……
有些语言是不能从一数到十的,有的语言他个人的语言只能从一数到三,他个人的语言甚至不能从一数到四,他从一数到四都是别人的语言过来的,在四川旁边有一个纳西族,他能用自己的语言从一数到999还是9999,多数民族他们自己的语言都不能从一数到十,就是说各个语言他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用标准的词标来统计就是说很多地方是行不通的,而且还有个就是说,词和词之间他是不停的在变,
今天,我看那个四川话,“你坛了”(鱼:我们的意思是说那种词,随着时间变化,意思发生变化)哦对,我就是在想这个问题,就是说我想给你找个例子。因为,语言实际上是一个活的东西。比如说,现在普通话的就是说,比如说,你疯了,就是说你疯了,你精神不正常,疯了。然后,在那个四川话,之前他会说,“你坛了”,坛子的坛,“坛子”,就是一个提土旁,一个“云”。就是,“你坛了”,就是“你疯了”的意思。
好像据我了解,现在没人做这个啊,就是具体的数理统计,因为,这是我刚才说的那个方法,你跟普通话相比,就是看你这个方言的发展趋势,还有时时刻刻都在用,尤其是现在交通那么发达,咨询那么发达,有些一个词的成分,你来界定它,到底啥子是啥子。他到底是普通话还是四川话,其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3、语言杂糅的问题,即方言词语的产生有一个途径,这个途径就是用本地的方言再加外来的词语它的结合,在文化融合的同时方言开始演变。(例:蚊子、肥皂)
录音翻译:但是它中间还有可能有很多词,就是说,一种普通话和四川话杂糅的一种表述方式。说到杂糅的方式,它是有很多就是相关词语不用了。杂糅的方式,第一个,就是说,从词汇的产生的角度、
比如,我们都晓得,普通话都叫肥皂,还有香皂,那么老成都话,这个香皂叫胰脂,胰脂咋个写呢,就是一个月字旁,一个姨妈的胰的右半边。因为它是用动物的所谓胰腺取出来做那个调和剂,就去污,它需要用油。肥皂呢,叫洋碱,它和洋马儿,和洋火,和洋伞,一看这个话就是民国时期产生的了。因为我年级不大,我才63,我56年的,50年代出生的,所以我们小时候接触的方言,那么看样子,洋碱这个词语应该是在民国时期产生的。但是在达州地区,在我们达州地区,川东,它就有这么一个方言,他们把肥皂,因为肥皂闻到有股臭味儿。叫“臭肥皂”,香皂不就香的嘛?“臭肥皂”是对香皂而言的,香皂它们也叫“肥皂”,但是它们为了区别于这个,我们喊的有股臭味的“臭肥皂”,它这种香的把它命名为“香肥皂”。懂嘛?也就是普通话应该是香皂,但是他们把香皂和肥皂都称为“肥皂”。然后,普通话的“肥皂”他们称为“臭肥皂”,普通话的香皂他们称为“香肥皂”。但是到后来,你注意到没有,这个“香肥皂”这个词语,它就是当地的特产话。
就好比在川东,川东就是以重庆为代表的一大批,包括,他们把“苍蝇”和“蚊子”分不开。莫得“苍蝇”的说法,都叫“蚊子”。所以晚上咬人的那个叫“夜蚊子”,它“蚊子”,苍蝇也叫“蚊子”,懂吧。白天出来的,扒饭的那个叫“饭蚊子”。在粪坑头那个绿头苍蝇,他们喊“屎蚊子”,因为那个绿头苍蝇往往被我们打死以后,尸体里头出来的是蛆,又喊它“蛆蚊子”。咬牛的那个牛苍蝇,叫“牛蚊子”,那个一点一点的,很小的,虻,黑点点的那个,叫“miè蚊子”。这个“miè”字嘞,有两个写法,一个写法嘞,就是“墨”,用的墨汁那个“墨”,因为它是黑颜色的嘛。另外还有一个写法是“篾”,就是那个“竹篾”那个“篾”,竹字头。那么,为啥子,没得苍蝇说法了,苍蝇比蚊子大,所以我怀疑,我怀疑,蚊子是不是土著,苍蝇是不是外来的。我在想哈这个,不一定正确。也就是说后头苍蝇才来的。但这个道理也不一定存在,就没给它单独命名了。这个,我只是一个,我的想法是这个,但这个说法现在是不大站的住脚的。但是,随着新词的产生,他们就出现了一个词语,把苍蝇喊成苍蚊子,也就是说蚊子是方言,苍蝇是新产生出的词语,但是,为了让方言和新产生的词语。因为苍蝇,不管它有没有道理,所以说最早的方言就是,老的叫蚊子,所有的苍蝇都叫蚊子,但是后来出现了一个新词,就叫苍蚊子,那么由此看一看,那个苍蚊子,就是苍蝇加蚊子的结合。刚才我们讲的肥皂,有香肥皂一个词,它叫臭肥皂,也是他们创作的。
那么由此可见,方言词语的产生有一个途径,这个途径就是用本地的方言再加外来的词语它的结合。就有点像我们的音译词,意译词,音译加意译外来词一样。那么,推过去我们还可以理解,比如客家方言。。。。。
4、方言可以有对于当今时代很有意义的应用,但是相关的专业或者说职业少有人关注。
录音翻译: 这个本事就是,我们很缺的一种专家,就是说你能够准确的听出来,比如说他一听就是广东人,你再一听他是哪里的,这个本事还是很厉害的,以后我招10个研究生,没有一个人报,就没有人报这方面的,所以这个本事,就只有带到我的坟墓里面去了。
5、“虚实结合”的构词方式结合地域文化,以及一些词语由于地域特点及古时的文化的实际意思。(例:虚哥、超哥、石头、牙祭)
录音翻译:所以成都有句谚语叫做,冬天穿棉花,毕竟是虚哥,这个虚哥的意思就是说身体虚弱的男性,因为这个虚哥他还有个含义,就是心头莫得底气,身体虚弱的人就谓之虚哥,而哥这个词语呢,本来是指的男性,而且往往是指的成年男性,他就有他的成因他就泛指了,那个是特指,哥吗,对不对,常比这年纪大的男性,一般都是男青年男性,所以才会出现什么超哥,就是社会上的那种时髦男青年,脑壳梳的这种飞机头,这种叫超哥,晓得吧,还有就是说,游手好闲的叫耍哥,那么你从这些哥这些词语,你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就有一个。。。。。。耍哥你很可能他九十岁了,他喜欢耍还是可以把他叫耍哥,你不能说他是耍爷爷,是不是,但是呢小娃娃爱耍的,可以说他是耍娃娃,反过来,爱耍的男青年,那么也可以说他是耍娃娃,因为看不起他,懂么,也就是一个词语它可能年轻化,同时也可能老年化,他就跟你一个词汇一样的,比如老夫,小的还是叫老夫,懂吧,大的也可以叫老夫,这个老字他不一定是是他的年龄大小了,生活的时间的大小了,所以他就老夫这个在现代汉语里分析,他是属于虚加实,实在老夫的夫上,虚在老夫的老上,。。。
不是说石的脑壳,说石头在现代汉语里头的意思,是实加虚,石头的石很实在,而头不等于说是石的脑壳,它是虚的,所以词语就会有前缀也会有后缀,从这个语言学的角度,从民俗的角度来分析方言词语,它也有一个这种情况,只不过它就不会跟你说什么前缀后缀,它不是那一回事。它每一个词语它都会有一个它语言在于,这就是它赋予的一个本质在里头。比如“打牙祭”,你们听说过没有,那么肯定跟牙齿有关系对不对,还有跟肉有关系,肉类嘛,好东西嘛,对不对,但是为啥子嘞?从民俗学的角度讲,它就不仅研究这个比如说“打”,是不是,咋个搞成的,“牙”还有“祭”,如果这样直接分析的话,我们就一般的人觉得好像是牙齿久了不想吃肉嘛,所以有说恨得痒痒的,要咬人了,懂不懂我说这个话的含义,恨一个人恨得入骨的时候,我们就说恨得牙痒痒的,把他切成渣渣,撕成片片,咬成块块是不是吧,情感深的就有这种可能,所以为啥子有时候这样子骂你嘞。都以为是祭牙齿,其实不是,它是以前的蜀人,打仗的时候,将军的营帐前树牙旗,初一十五的时候他会杀生来祭这个牙旗,然后祭了牙旗的然后,将士们分而食之,它就叫打牙祭咯,但这只是三种说法之一。
6、方言来自于生活,与民俗密切相关,又融入到各种文艺作品中,雅俗共赏
录音翻译:你可以让它很雅也可以让它很俗,俗到每个人都懂,俗到就来自于生活。你也可以很雅,雅到比如很多文艺理论引领你去创作,就这种两个方向。因为方言毕竟注定是一个很俗的东西,它要和生活结合起来,就是这种。
7、黄教授及他的团队采取的调查方式,一种是去与老人交谈,去亲近当地的人,尊重当地的文化,身为学者,以一颗治学的心,袭人以君子之风。工作虽然艰苦但是并没有遭到人为阻挠,因为他们用行动赢得了尊重。
录音翻译:他们想问一下实地中对一些方言的调查,一些方言文化是怎么调查的。我这样给你们讲这个问题,我们上回才谈到,我们在城市里面,一些城市里面的社区,以前叫街道,总管的人叫城隍,那么到了农村里头去,这个就叫土地,土地神,土地神又叫社神,土地公叫社公,土地婆叫社母,鲁迅的《少年闰土》里面的社戏,祭社就是祭这个东西,那么社我们也有个词语叫社稷,社稷代指国家,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那么社稷这个词代指国家属于是古代汉语言,从民俗的角度来讲这个词要牵涉很多我就不给你们讲了。比如我们叫管庄稼的神叫做秧苗土地,秧苗就是那个稻谷,我们种的那个稻谷啊,水稻在还是禾苗的时候是青颜色的,我们叫秧苗,那么为什么我们成都把祭祀的这个社神。
两个山之间不是就有突破口吗?可以方便爬山用。这个地方有个,矮洞,矮墙。因为人的背是最虚弱的,背后的东西是没有防护的。所以说,在森林里走路的时候,突然背上有个东西打你,你转过去,因为人家都是含烟的。所以人的后背受袭击,你看,一般说来,打日本的时候,打枪,当哨兵,当哨兵被别人抓住,只有两个可能,一是,一下子就把你双脚拿下去了,二是,从侧面。一般都是从后面袭击你,那有从前头去整你,肯定都是从后头。从后头砍一刀,哪有从前面袭击的。所以,人的后背是非常之虚弱的。为啥子我们房子的修建它要背靠山,就一个房子,它的背后最好有一个山。就跟一把椅子一样,你靠到这座山了。为什么叫靠山,这个人有靠山。它要求有左岸和右岸,一个叫青龙,一个叫白虎,左青龙,右白虎。青龙山要求比白虎山高。
所以如果我们晚上今天找不到住家,我们就找到那种山我们就背靠着它我们就安全了,因此方言词语的产生它一定跟地理,跟人文民俗这些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现在的调查就咋个调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到哪个山唱哪个歌,入乡就要随俗,比如说今天晚上我们待会吃饭就有一个座位的安排,你们是客,我们一般呢对着这个门,房门的他就是上位,懂不懂,就是上把位,就是上席,那么上席只有两种人能坐,一个是年长者,一个是客人,那么两边呢叫陪客,底下下首嘞就是主人家坐的。
我说这个是啥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他真正的本事在哪里,他走到一个异国他乡,他能够很快的成为那个地方的一个成员,所以民国时期我们著名的大语言学家,当时抗战嘛,西南联大搬到我们宜宾,那些大语言学家走到当地,六小时就可以说当地的方言,其次 到了异国他乡之后不忘本,走到哪里你们不要忘了你们是中国的娃娃,走到哪里你不要忘了你的老家是广东的,广东是哪里呢,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所以在任何时候你们要带着浓浓的爱国之情浓浓的乡情,带着区别于这个社会的,我们不是说人分三六九等,我们是知识分子,我们要传播正能量。
就是,首先,他那个,被调查对象,他的配合程度要考量。我们有两个调查方式,就是说,去语保,去调查。就给你每小时三十块钱。然后你就坐在那里,坐在那里,给它发音。八字怎么发音,我字怎么发音。然后每天工作都是这种的。就是说,我们调查里面,有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入乡随俗。你要了解这个地方。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和老婆婆,老爷爷搞好关系。我们经常跟黄老师出去,一些老婆婆,老爷爷,他的调查对象是带感情的,走的时候,黄老师到时候会跟你讲,就是说,走的时候甚至他会把家里仅有的鸡蛋送给他。就是说,你和调查对象融为一体,就是说,有感情的调查。就是这种,我们当时经常去调查,我在重庆祁县去调查。好几年了,我还是大二的时候,他每年过节的时候,还跟你打电话,说好久没打电话了,想你了。就是这种,我们去调查的时候,他就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给我们。
8、由于地域文化的特点,语言对应的意象具有地域局限性,由此就有了地域性的忌语,这正是方言的独到之处(例:王大姐、玩、老师傅)
录音翻译:它有一个,那个门,是可以用一种特殊的镜片,通过这个炉门,看得到里面钢水沸腾的这个程度。一炉钢究竟炼好没有,就全靠这个工人,拿他的眼睛透过这个特殊的镜片,透过炉门去看。所以为啥子要叫“炉火纯青”嘞。也就是说当这个钢的火,已经到了那种纯青的地步了,这个钢就成功了。所以我们比喻一个人的手艺,技艺,特别的高深,特别的不得了,就说他的技术炉火纯青。这些词语都是从民俗学得来的。包括我们说,“搞工作”,“搞”这个词语进入普通话是我们西南官话。所以他们广东人对我们就有意见,咋个叫“搞对象”喃,对象都能“搞”吗?我们成都人说对象还不说“搞对象”,我们在成都说“耍朋友”。所以广东人对我们就很有意见,说朋友咋个能拿来耍嘞,而且还是耍女朋友。所以,“玩”和“耍”这个词语,在成都,旧成都,是有区别的。如果我们到朋友的家头去,说我们是来“玩”的,就遭了,人家就要打你,只能说来“耍”。所以说我们现在就是说的“你慢慢走哈,你二天又来耍哈”。“玩”是啥子意思嘞,现在的重庆人,哪怕是姓王的大姐,她都忌讳你去说她是“王大姐”。重庆人忌讳说“王大姐”,因为“王大姐”是“妓女”的意思。据西师大的yù教授的研究,可能是“玩大姐”的音变。所以“玩”这个词语,在成都就是禁忌的。所以我们一般不说“玩”,说“耍”,所以“玩”和“耍”在旧成都要区别得非常之明显。
老师傅也是一个禁忌词语,老师傅,你就问路,他也要打你。因为老师傅它在当地方言里属于那种把年轻人带坏的那种老流氓的称呼。它这个师傅,师傅的傅怎么写,没有那么简单,父亲的父也有,人字旁的傅也有。那么师傅的傅字两个字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一般单人旁这个傅,我传你的技艺,但是像我们老师傅的这种师父,它还是要写成父亲的父。所以叫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而老师父,本来是指对某一个行业技术知识掌握的很好的人,是个褒义词。但是在巴县,它就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就是老流氓的意思。而且你还教坏了你的亲戚,教坏了很多年轻的流氓,所以禁忌语。。。。
9、民俗和方言的关系密切,民俗在某种作用上它要推进方言词语的产生和演变,同时文化变化快于语言,语言就是文化是历史的投射,是认知地域的窗口。
录音翻译:相当于习俗就导致了方言词语的产生,所以民俗和方言的关系,就很密切了,民俗在某种作用上它要推进方言词语的产生和演变,而最重要的还有个问题,方言、语言的变化和民俗比起哪个快些,肯定是民俗快,就好比。。。
变得快的东西他就死的快,所以当某个民族已经死了以后但是语言还留在那里,所以语言,阔以放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的窗口,你们一到了车站,那就是成都,不管飞机场还是火车站,你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对成都的印象,但现在全国各地,火车站都修的一样,但到了西安不一样,老西安火车站如果还在的话,老西安火车站是一个很古的火车站,那种宫廷里头那种,跟天安门一样那种,他就很有特色,我们的出租车司机尽管他操的椒盐普通话,就是不正宗的普通话,到我们能也可以听得到你听你就就跟广东普通话一样,出租车司机就成了游客们认识成都认识四川的一个窗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到你就会感受到,一种浓浓的那种,如果是回家就叫乡情,所以才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催,如果你是外地人,你就是浓浓的感受到一股地域情,我今天主要莫得准备,比如我们成都你们来了,哪个肉菜最好吃(回锅肉)回锅肉的做法在我们成都方言词典里面就是从开始选料到把他做出来,你不看过程嘛。
对川剧艺人采访
问答
问:川剧对四川方言及四川文化的传播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川剧对四川方言肯定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比如说,舞台上是唱,唱的时候有专门的唱腔,他用标准的四川话,四川的方言使用范围是很广的,比如说,云南,他都是说我们的四川话,虽然他不是什么很标准的,但是听起来都是大同小异,好几个省都说我们四川话,这应该说是我们的一个特点。
问:您认为川剧最有特色的地方是什么?
答:川剧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我们川剧的锣鼓非常有特色,在中国的戏剧当中是独一无二的 ,因为中国戏剧的这些锣鼓他都打不出川剧锣鼓的这些特点,川剧锣鼓,闭着眼睛都听得出打得出喜怒哀乐,和这个晴天霹雳,比如说,洪水的时候,你闭着眼睛,川剧锣鼓一打,你一听,哦,涨洪水了,你一听,闭着眼睛就知道,还有川剧的高腔,在我们中国戏剧文化当中时非常有魅力的。
问:有人说川剧是四川方言的活字典,对此你怎么看?
答:对对对!比如说我们的川北,川南,川东,我们这个地方呢,唱戏的它都融合在一起,因为戏剧它就是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人家都说,你到了四川没看过川剧,那你算到过四川吗?你到了四川没吃过川菜算到过四川吗?每一个中国的地方戏,你去看地方戏,他就是中国的艺术,代表了当地的这种文化,都在这个戏剧上面,他就把那个喜怒哀乐,风土人情,老百姓的点点滴滴,哪些故事(记录下来),是从现实生活当中搬上舞台的!
2、分析
川剧被称为四川方言的“活字典”。川剧中的道白、唱腔使用地道的成都话,保留了很多巴蜀俚语,以夸张的比喻、常见的歇后语和幽默的语言吸引了许多川剧爱好者。若改为普通话或其他地方话,便会使川剧失去其“川江行船的风味”。正因为川剧与方言的这种密切联系,保护川剧等传统艺术,对于保护方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胡先生说:“我们并没有静下心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总认为自己不懂,也从不想懂,这正是如今传统东西流失迅速的根本原因。”方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一方风土凝萃成优美的韵律,连缀着一代又一代黄山人口耳相传的智慧精髓,轻吟浅唱着从明清到现代的乡土歌谣。“独在异乡为异客”,然而听见熟悉的乡音,便油然萌发身为华夏子孙的归属感。保护方言,传承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表演地点少,场次少,票价高,已经反映出川剧并非是成都人日常享受的艺术,更像是为外地游客准备的一些地方特产。在表演的过程中,主持人多次推销自己的书法作品,推销“变脸速成”,推销“川剧兴趣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川剧的式微,令人心痛。
通过对胡先生的采访,我们愈发为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专注与执着所打动。靠录音带自学成才的他,成为如今川剧界稀有的年轻男旦,是个名副其实的草根艺术家。然而,他俊美的扮相,优美、圆润的唱腔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无一不显示其“台下十年功”的艰苦历程。他并未遇到他艺术人生中的伯乐,但从未放弃对川剧艺术的追求,更没有因为菲薄的收入而离开川剧舞台。正如胡先生自己所说:“沉淀的东西多了,感觉文化、艺术很不得了,很不简单!”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他选择了心的方向,为川剧艺术的推广尽自己的一份力,着实是令人尊敬的。
(三)成都哈哈曲艺社田海龙先生采访
1、问答
问:主要是外来游客为主还是本地人?
答:本地人
问:然后是大部分时间是使用四川方言?
答:也不是,以普通话为主。是这样的。相声是这么个情况,它肯定是到各地都有各地方言的体现,但是呢也有纯方言相声,比如有上海方言相声,有这个粤语方言相声,xxx先生,我们四川以前也有专门的四川方言相声。但是它的根的上面都是从北京的相声的起源。那么现在全国各地的相声的起源,那么现在呢全国各地的相声剧场内容很多,但大多数是以普通话为主,同时一定会有方言特色。比方你到兰州去,他们就会说会有兰州话的特色,你到西安去就有西安话的特色,然后到了苏州去,他们就会有苏州话的特色,但他们不会全有这个东西。你要在天津了解相声多的话,你就会知道相声有个技巧叫“翻砂“,就是我们在甩包袱的时候,尤其是相声里面人物甩包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用到本地方言。天津有一些相声演员,尤其老相声演员,他会有个习惯,一到翻包袱的时候就用天津话,变成一种习惯了。用方言代表什么呢,代表着我可能两个字就代表了无穷的意思。比如你是哪儿的人?
刘景毓:我是河南的。
答:河南的。比方河南的“中“这一个字儿它放在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地方会有很丰富的含义。对吧,可能用普通话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思,可能在这个地方用普通话说明外,在另一个地方用普通话说明”是的“,另一个地方用普通说明”吃饱了“。但是在河南可能我们在这些地方,比方说我们说”你吃饱没有?“我们说”中“,或者说”你明白没有?“我们说”中“。他可能都用这个字,都可以。它有很丰富的内涵,所以说你会经常用到。
刘景毓:就是我就感觉在说方言的时候,一般就会相对来说带有一点幽默的感觉。突然间有一句方言,就感觉整个。。。
答:你说的是另外一个状态,你说的是喜剧里的另外一个状态。你比方说我们看小品里面很多是东北话,然后在很多人物处理上我们会用不同的方言,是因为本身这个它为人物在服务,就是我们跟任何一个人物,说实话,你比如说河南我们老说是地域歧视,很多人就觉得河南人。。。比方说我有个小笑话就说“你哪儿人啊?“。我说我是生在山东长在河南,那你表演一个开挖掘机偷井盖。哈哈哈。。。我们有一些地域上的标签,不管歧视也好,或者好或者坏的也好,那么我们在表现任务的时候就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演绎这一类人物,我们可能就会说这个地方的话居多。你比方说二十年前还没有你们的时候,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广州人有钱,深圳人有钱,那我们一演一个有钱人那一定是个南方人。上来就”哎呀,你好有钱的啦,你这个车一点都不好的啦。“现在就不这么演了,大家都有钱了。或者我们在有些阶段一演小保姆就是四川话,我爱我家那个小保姆就是四川话,一演农民工可能就是河南话,厨子就是山东话是以前了,传统相声里面厨子跑堂的就是山东话,一演到。。。(没听清)就是长沙话,一演到那个开当铺钱庄的就是山西话,它是有原因的,都是因为那一片区域的人干这个的居多,大家脑海中就这样一个形象。另外在四川我们演一个土老肥就爱说大邑话,因为大邑在成都周边,大家都知道那是乡下。不单中国,国外好多国际大片里面不同地区的英语也是有区别的。你比如《阿甘正传》,阿甘说的是好像是加利福利亚的话,是属于那个州本身农民居多,就属于那种很傻很土,他就说他那种口音的英语,阿甘那种口音的英语,也是有方言的。一演硅谷的程序员,可能就说印度的英语。
问:好奇那个观众的量,座位好像不是很多。
答:这个剧场座位不多,坐满最多的话就是一百吧,那边一百多。
问:就现在传统相声来讲,来的一些观众还多吗,年轻人多吗?
答:年轻人多,反而岁数大的不多。我们说的都是当下的东西,比如说疫苗,最近我们就是说疫苗还有《我不是药神》这些话题,一定是与时俱进的
问:像我们这种文化类的工作,国家有没有什么相关的政策支持之类的东西。
答:因为我们是民间民营,或许国家在这方面有这些政策,之前可能也不是特别多。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的话,本身四川在本地的曲艺它比我们更艰难,他们可能更需要这个支持。
问:从您的角度来看,希望国家对于这个行业包括其他一些戏曲有所帮助的话,主要在什么地方?
答:这个市政府的前段时间刚过来和我们沟通了,就说有什么希望帮忙,其实钱上的帮助并不重要。对于我们来讲,第一身份的认可,给我们一个足够的平台,丰富竞争,大家都做文化服务,是不是当出现这种招标的时候,我们认为弱小的单位是不是可以给以优惠优先吧。因为我们没法跟传统的院团比,院团有以前的艺术家,他们可能拿国家级的奖项拿了一大堆。如果以这个为标准的话,那像我们这种民营的几乎是不可能去和他们PK的。因为国家级的大奖我们很难拿到,然后怎么去和他们比,这是一个。二一个呢就是在宣传上面,我们成都现在打出一批叫成都品牌,属于我们成都的品牌,作为文化品牌,那么是不是在宣传上可以给一定的支持。现在我们说商业化的社会,资本社会,这个广告效果都打不起来,你在地铁买一条线做广告就是几十万的买卖,像我们一年就一百万的小企业来讲根本就做不到。
问:那您是有微博的,自己进行宣传。
答:是,前两天写了一篇文章,这么多年还要发新文艺团体(新待核数),新文艺团体其中一点新就是我们从诞生的那刻起我们永远就是新媒体,我们第一我们刚诞生的那个年代都有这些网站,后来这些网站论坛我们直接就不做了,因为大家都不上网站了,都用微博,微信,抖音,它肯定是变化的,这个是不一样的。
问:我们这个同学找到您这个团体,说您也有一些弘扬四川文化的行为,所以我就百度了一下,然后发现它给的一些词条就比较乱,比如说像那个有关您的介绍。
答:百度百科是很多年以前的,现在又改不了。
问:不是百科,而是一些其他的词条。比如说就是百度您这个成都哈哈曲艺社,就会发现我想找到你们的微博和之前给您打的那个电话嘛包括介绍那些,不是出现在最上方,而是有一些杂乱的。它不是最优先的词条,您觉得是不是在这些方面对于想了解你们的人来说不是一个很有效的信息,您是不是觉得这些地方是不是就应该有一个优先的。
答:当然最好吧,因为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个东西,就是圈里人问我,成都很多人听说过我们,一是没看过,二一个呢就是他觉得这个应该有更多人觉得它好,就没有那么多人知道,这也是我们在宣传手段上欠缺的。怎么样做到,这其实是一个追求和选择的问题。有些呢像xxx老师他怎么做呢,他就不断的用各种话题,好的坏的骂大街的,然后他就站在最前面去,有人这么选择,很多年前就这么做,各种炒作,骂我骂你去操作。但是我们又不太追求这个东西,我觉得没多大意义对吧,我们这么多年来其实主要还是靠口碑,追求的是一种持续性的力量。如果有政府在这方面他能有平台那更好,比如我们这种小企业一家肯定解决不了,但如果有二十家这种文化企业,能做我们成都的品牌,是属于成都的,那可以由政府出面可能在整个地铁包一百块给我们优惠的价格让我们去做宣传,我们也愿意。
问:现在的主流相声是不是还是以普通话为主?
答:并没有主流不主流的,大多数都这样。
问:那您认为现在以四川方言为主的相声较以普通话的相声有什么优劣吗?
答:没有什么优劣问题,都一样,都是相声。
问:对于保护四川文化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答:方言不属于吧。
问:但是如果真的就是讲四川方言的话,听众会不会。。。
答:如果是纯方言相声其实也恼火,你看四川的年轻人其实全讲方言的也不太多吧,也不能这么说,可能我的周围讲的少,但可能有些地方的人就是讲方言。不一样。如果纯方言的我倒觉得不太好。
问:根据卖座的情况来看呢?
答:你不能纠结于方言,方言是我们的工具,我们有这个特色,大家认可,而不是说我们一定全用方言。我给你举个例子,南京有个老师叫xxx,然后是用纯南京话说单口相声脱口秀,非常火,南京人非常喜欢,但他也会遇到一个问题,他到苏州去就不行了,苏州离他很近,但语言就不行了,所以说它既有好的也有坏的,都很极端。好的是什么呢,你本身语言能力好,我能找到准确的把握,肯定是方言好的,大多数本地人听得懂,而且方言更有渗透力,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同时他有其他的局限性,你走出去怎么办?
问:您认为曲艺的四川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面临哪些问题?
答:我觉得没什么问题,现在年轻人学这个的很多,真的很多。四川曲艺是四川方言的,它只能在这个地方,你要想走上更高的平台,这不是面临文化传播的问题,这是它没有它的生存土壤,因为不同的艺术是不一样的。你比方说有些艺术是大众艺术,你像相声脱口秀这一定是大众艺术,为什么,因为你的第一要求就是让现场的人听懂你说的东西,或者听懂你的情感共鸣,这一定是大众艺术。但是有些东西它就一定不是大众艺术,你比方说像歌剧。我给你讲不是笑话,真实的事情,就是我前段时间四月份的时候我去北京学习,中国文联有个班,安排我们在国家大剧院听歌剧,听那个《静静的顿河》,俄罗斯的那个,然后进去之后可能坐了有五六分钟吧,因为它字幕有中文有英文,坐了五六分钟我才发现这唱的是中文,然后一会儿又过来另外一个老师,也是一个艺术家,当然不是音乐方面的艺术家,坐在我旁边。我问他,我说张老师这唱的中文,他愣了两分钟,“可能不是,我觉得应该唱的是俄语。”但实际上那是中文啊,他就好比我们京剧到了意大利用意大利语唱京剧,唱得多好,意大利人仍然是听不懂,这不是语言的问题。有些艺术它注定就变成小众艺术,你比方说像我们四川的,我们四川的扬琴川剧这种其实后面真的没办法,它失去了它原来的土壤,然后它本身有欣赏门槛,那么它就很难再传播。
分析
田先生在我们联系的时候就非常的热情,在采访结束以后还盛情邀请我们第二天来欣赏四川方言相声专场,由与时间原因我们只得拒绝,在短暂的交谈中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也使我们茅塞顿开。
(四)在成都博物馆和四川省图书馆进行资料查找
1、图书馆查阅书目
《四川方言词语总编》
《乐山方言词典》
《四川方言与文化》
《四川方言文化》——民间符号与地方性知识
《成都方言》
《方言的历史——四川方言叙事图读》
《魅力四川话》
《民国四川话英语教科书》
《四川方言词语续考》
《四川方言词语考释》
《四川境内的客方言》
《四川省志 方言志》
《四川西南官话》
《武侯区民俗志》
《四川方言词语续考》(上、下)
《南充方言研究》
《四川方言词典》
《蜀方言》
以上是我们查阅的关于四川方言的书目,这些书包含了四川方言的方方面面,比如历史、使用、禁忌等等。关于四川的蜀语,记载繁多,种类丰富,资源广泛,缤纷多彩。方言的语言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整体,不论是语音的演变,词汇的消亡转化,或是语法的更替,语言系统都在不断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2、书中内容援引:
(1)扯风 扯(ce)风(fong)
普通话中有空穴来风一词,四川方言中扯风的意思与此较为相近。扯风是指与事实不符的传言、无事生非等。
【例】甲:听跺说盐又要涨价了。(听说盐又要涨价了。)
乙:扯风的(li)。(这是谣言。)
【例】那边围了好多人哦,说是汽车把人碾跺了。我跟斗扑爬跑朅(qie)看,结果是扯风的(li)。(那边围了好多人,听说是汽车撞了人,我急忙跑去看,结果没那回事。)
——《魅力四川话》
(2)二碳——未烧尽的煤炭。
二天——以后。
方起——让人尴尬;使人下不了台。
发胀——发脾气。
翻船、翻橇——事情败露。
——《武侯区民俗志》
(3)“古音异讀”,即由於蜀方言保留古音讀法而跟現代通語形成讀音差异的現象。例如:“摘”讀若“討”,“鑄”讀若“到”,“着”(作助態助詞)和“住”(作動詞的補語)讀若“倒”,“貯”(表示囤積)讀若“堵”,等等。以上幾個詞,單從聲母來看,它們在現代通語中都讀“舌上音”,而在蜀方言中都讀“舌頭音”。根據前人“古無舌上音”的論斷,所以我們認為是保留古音讀法形成的异讀。
——《蜀方言》
(4)择铺 ce2pu4 (动)改换地方就睡不安稳:我从小~,换个地方就睡不好。
择人 ce2ren2 (形)①某种工作只要某种条件的人干:找谁去照管着搞呢?那活儿可是顶~的哩! (潮468)②孩子只认熟人带:这娃儿最~了,只有他家的人才让抱,别个不得行。
——《四川方言词典》
(5)办客客儿
儿童们做烹调游戏。也叫“办家家筵儿”(亦作“姑姑宴”)。家,方音ga(一声)。办打发:1.置办嫁妆。2.对来家做客的亲戚晚辈赠送钱物。也包含应对的意思。俚语:有钱钱打发,没钱话打发。道出了欠账还钱的社会规范。属老湘语。“办招呼”:设宴款待。也说“办席桌”。
——《四川方言文化》
(6)部分茶馆用语
3、分析
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四川的方言独特的言语对应意象,地区的方言有着地区的特色,蕴含着历史与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而与方言相关的书籍虽然详实且编者都在其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是销量与声名都不是那么的可观,若非有馆藏,可能这些书籍就像那些方言中独特但是不常用的意象表达而消散于时间。
(五)对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媒体采访的碰壁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仅联络了民间机构与研究团队,实际上也联络了相关部门与媒体,但是相关部门之间互相推脱,语言学会说文化局相关部门负责,文化局说是去找教育局相关部门,联系到教育局相关部门时,发现他们不仅是政府部门,同时接了私活,同一个号码打过一会说自己是xxx工作室,一会说自己是xxx部门,最后我们好不容易说明了来意,他们的理由是领导在睡觉,无法予以答复,而当时是上午十点四十左右,如果真的是在睡觉,这位领导的工作态度大有问题。而在对华西都市报及四川广播电视台的联络中,对方均以类似的理由敷衍拒绝。后来我们线上询问过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很多方言节目被取缔,藉由热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可见媒体相关政府部门没有意识到方言及其保护的重大责任。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我们对政府部门联系接连碰壁,反映出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自己进行的方言相关的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媒体对于我们的来访敷衍说明我们不能给他们带来足够的利益,即方言相关的话题热度不够,社会对其关注度不够高。凑巧近期bilibili开了一个“说方言啦”专栏,其投稿量与质量远不如其他主题的专栏,其中问题可见一斑。但是普通的民众对于家乡方言的认同度是非常高的,毕竟方言是一个人的地域名片,是一种自豪感,只不过他们不知道有没有人引导他们行动起来保护方言。而从田先生、胡先生、黄教授还有他的学生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能量,或者是一种精神,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与文化与方言相关而自豪,为像我们一样的学生愿意去亲近去研究方言而欣喜。他们的坚守正是对方言、对文化的守护。
另外,对于地域的艺术与语言,它虽然是一种文化,但是它需要孕育它的文化土壤。它失去了它原来的土壤,然后它本身有欣赏门槛,那么它就很难再传播。
2、建议
(1)对于学者与研究人员,要给予更多更充足的帮助与支持。
黄教授因为常年进行田野调查现在腰部伤病严重,对话间也了解到调查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我们去拜访教授是印象最深的不是满墙的书,而是逼仄的空间,黄教授的居所不比我们住的宿舍大多少,即使教授视钱财为身外之物,但是更好的工作环境才能用更多的研究成果。
对于政府公务人员,建议加大审核力度,同时对他们展开更多的培训,让他们意识到肩上的重任。
对于媒体,不能让他们仅仅关注信息与舆论背后的利益,更要关注舆论对社会的引导作用,引导社会重新关注方言,关注传统文化。
有必要对民间演艺团体进行合作引导,合作的力量才强大,才能占据更多的输出。
对于一些网页信息,应该有选择的置顶,以便搜寻者快速找到,同时有利于信息来源一方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