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难虽多心无瑕,丹青难书是精神——我们熟知的杨华老师
作者: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 赵雷 王瑞亨
(原文发表于《河北科技图苑》2005年06期)
摘要:
杨华老师是官,更是民。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风雨不辍,甘做人梯、淡泊名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永葆革命青春的共产党人,是我们文献信息界同仁学习的楷模,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榜样。
关键词: 杨华; 教师; 图书馆员;总编辑
中图分类号: G451; G251. 6; G232文献标识码: E
杨华老师是河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是《河北科技图苑》(以下简称《图苑》)杂志创刊人、总编辑,是华北地区高等学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杨华老师1964年9月于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张家口建筑工程专科学校(现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工作。1979年任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第一副馆长(无正馆长) , 1983年任馆长。1984年被河北省教育厅任命为河北省高校图工委专职副秘书长,但由于有人阻止,直到1986年才正式调到河北省高校图工委秘书处走马上任。杨华老师在为图书馆事业的奋斗历程中,风风雨雨近30年,凡了解他的人,都无比称赞他对工作认真负责、敬业爱业、忘我无私的精神; 对待同志宽厚谦诚、平易近人的品行; 为人正直、朴实无华、甘做人梯、淡泊名利的品格; 永葆革命青春的共产党人本色。在庆祝华北地区高校图协成立2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表彰为我们图书馆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学习他们,促进我们事业的发展。
一、正直善良,无私无畏
患难之交情最深,危难之中见人品。凡经过文化大革命的人都知道,那时人人自危,生怕一不留神说错了话、站错了队,轻则检讨批判,重则成了“现行反革命”,对当时被揪出来的人多是远避之,就是心里同情他们也不敢说个一二,更不用说有什么帮助他们的行动了。但杨华老师却不畏权势,勇于维护真理,敢于讲真话,为此遭人打击与压制多年。直到1982年,学校才在教职工大会上,轻描淡写地宣布杨华老师没问题了。虽然如此,杨华老师仍然没有摆脱极“左”思潮的迫害,当时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的有关领导仍然压制他,甚至以学院文件形式上告到省教育厅诬陷他,以此来阻止他调到省高校图工委工作。然而,不争的事实终于冲破了重重阻力,杨华老师调出了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走上了河北省高校图书馆界的领导岗位。
据他所在的原单位一些人和张家口市图书馆原馆长董毅之同志讲,那时杨华老师的处境很艰辛,但他“硬是以理以智冲破重重困难,开拓前进”。他曾把要拉出去被批斗的同一教研室的一位老师保护下来,将斗争矛头引向自己,义正辞严地说: “要批判就批判我! 我是教研室主任,一切由我负责。”为减轻被罚做苦役的年老体弱的“臭老九”们的劳动量,他敢于从他们手中接过车把,替他们拉车,让他们只跟着小车走。所以,杨华老师当时被扣上了“蜕化变质”、“和阶级敌人划不清界限”、“犯了严重的立场性错误”等几顶大帽子,还两次抄了他单身宿舍的家,并让他和其他同志一起到庞家堡铁矿下矿井劳动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
不要轻看上述那么几句话和这无言的拉车行动,在那黑白颠倒的年月,有乘人之危落井下石者,有惟恐远避而不及者,也有像杨华老师这样身处逆境依然敢于仗义执言,在人困顿之际送上一份温馨者。如果没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没有疾恶如仇、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那位当年受到保护、免遭批斗的老师,多年之后仍发自肺腑地说: “我对杨华老师的恩情终身不忘! ”是的,一个人只有无私才能无畏,这就是被世人赞美的不畏风暴、宁折不弯、永远向上的松树品格。
二、谦谦君子,平易近人
说起对杨华老师的印象,认识或与他打过交道的人莫不众口一词——平易近人! 1989年,我们因担负河北农业大学新图书馆建设的任务,原清华大学图书馆朱成功老馆长建议多征求一下图工委的意见,因他们了解高校图书馆的全局,走的多、见的广,经验丰富。为此,我们多次登门求教杨华老师。那时,杨华老师在河北大学第八教学楼西侧二层办公室兼居室的房间里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即家即公的环境,加之《河北图苑》(《河北科技图苑》原刊名)刚创刊不久及河北省高校图工委的一大堆行政事务工作,杨华老师几乎不分昼夜地连轴转。有时我们拿着图纸去,一看就要多半天,但每次不管他手头多忙,都停下来帮我们分析问题,并提出中肯的建议,使我们的新馆建设获益匪浅。
我们图书馆的许多人,因各种事由都找过杨华老师帮忙。初始都因他的官职官位发怵,但杨华老师一视同仁的诚心与平易近人的言行,很快打消了这些人的不安心理。杨华老师把自己当成千万普通大众中的一员,事事处处待人宽厚、亲善、热忱。中央财经大学图书馆的一位朋友和我们提起杨华老师的为人总是赞不绝口: “难得的一个大好人! 现今因一件事而当个英雄不难,而多少年来一贯大事小情都坚持做下来、而且做好那才是不易。” 并说: “杨华老师没架子、没官腔儿、待人热情,几句话就拉短了你和他的距离。” 我们认识的许多同事和朋友,不论是山西的、内蒙古的、河北的,还是天津的、北京的,也不论是官是兵,只要提起杨华老师的为人,没有不伸大拇指的。
在我们与杨华老师的接触及阅读他的一些讲话稿和文章时,都能深深感觉到他的善良、他的为人宽厚。他对所有给予他及他的工作有所帮助的人都铭记在心,他对所有给予《图苑》、图工委工作支持、资助的人都满怀感激之情。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情怀溢满文词之中,读来让人感动不已,一个重情重义汉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为失去了“从图书情报岗位退下来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中的一员”王鸿选老兄而伤心落泪; 他深深地感谢“倡导集资办刊的发起人陈云昌和赵国庆二位馆长” ;他向已经故去的、曾在病重住院期间还十分关心《图苑》经费不足和办公场所紧张的河北大学图书馆馆长娄承肇同志致哀和悼念; 他感谢自己在北京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探望他的众多好友同事……
人心换人心,正因为杨华老师不媚上、不恶下的谦谦君子作风赢得了广大同事、朋友们的尊敬和爱戴。因此,当得知他重病住院大家无不忧心如焚,纷纷去医院慰问、打电话问候、到家探望,企盼他度过难关、早日恢复健康。我想,杨华老师正是把自己当成千万普通大众中的一员,是为人民服务的老黄牛,才能事事处处待人宽厚、亲善、热忱。他为官是更多地向社会、向人民、向事业付出,而不是向人民索取;我们曾问过杨华老师: “求您办事、发稿子的人很多,您又是个从不愿推辞人家有求必应的软心肠,可您又是办事特认真,把《图苑》看得跟命似的人,怎么把质量关呢?”。杨华老师说: “谁张个嘴都不容易,我能帮人家的就一定要帮, 不分亲疏,不分对象,可登可不登的,让作者修改后再刊登,有些实在差的可为了《图苑》能办下去,自己就多费些功夫进行修改。” 说到此,杨华老师感到有些时候很无奈。但杨华老师坚定地说: “不论怎样,文章一定要达到要求,保证刊物质量是第一位的,无非我再多付点辛苦。”
三、呕心沥血,无私奉献
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在其位而谋其私、在其位而谋其利者,在当今似乎已见怪不怪,但杨华老师绝对是个在其位而谋其政,视工作为第一生命之人。他的为官,更多地是向社会、向人民、向事业付出,而不是向人民索取;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勤政为民,是他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在他住进医院,做了开胸大手术,已是命在旦夕期间,还念念不忘《图苑》的出版及稿件的安排。不但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通读了2001年第1期和第2期的校样,改正编校人员遗留的差错。还在出院回家休养时,因编辑部一名同志调离了,另一名同志因病从5月份休息到9月份,还有一名同志七八月份因学校放假全休了,就在编辑部唱空城计的状况下,杨华老师拖着虚弱的身体,忍着病痛,硬是将2001年第3期、第4期和第5期《图苑》,在全家人的支持下,在河北大学信息管理系几名学生的帮助下,出版发行了。可以用以往年代说的一句话——杨华老师真是革命加拼命了。想《红楼梦》中的晴雯抱病漏夜补雀氅,无外乎一个“情”字,而杨华老师几乎搭上性命般的奉献也是为了一个“情”字。他情系图书馆事业,他情系广大作者、读者,他情系《图苑》,而惟独忘了他自己。正如他自己所言: “《河北科技图苑》是我亲手创办的,对她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作为总编辑兼执行主编就得尽职尽责尽力地去努力工作,否则其愿望是不会实现的。”
杨华老师对《图苑》关爱、负责,犹如父母对儿女的舔犊之情; 为了儿女,父母舍得牺牲一切,甚至包括自己的性命。
随着形势的发展及稿源的不断激增,为使较好的稿件能够发表的多一些,满足广大作者、读者的需求,《图苑》经批准从2001年扩版,由季刊改出大16开本的双月刊。改出双月刊后,每期的总容量比出季刊时增加了近1 /2。不言而喻,载文量的增加,而编辑人员不增加,无形中却增加了编辑部的工作量。随之,杨华老师要加倍地付出汗水和心血。因为杨华老师对每一期《图苑》都要通读校样,严格把好最后一道出版发行关,而且还要参与稿件的遴选、加工。为了使《图苑》不拖期、为了使作者及时收到稿件的处理意见,杨华老师每次出差或到北京进行复查病情时,不是带着稿件,就是带着校样。可以说,一年365天,杨华老师天天都要审稿或校稿,从没有间断过编辑部的工作。况且,杨华老师主要职务是河北省高校图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主持图工委秘书处的日常工作,要参加会议,要接待来访客人,要到图书馆搞调研工作,要处理来往公文和信函,要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汇报工作……所有这些工作,都要在正常上班时间内完成,而《图苑》编校工作和起草文字材料、写发言稿,几乎是8小时以外的事情了。
是的,不论寒来暑往,不管节假、休息日,你都能在办公室找到杨华老师(只要不出差)。当繁星点点、夜深人静之时,河北大学旧图书馆那不熄的灯光中,就有杨华老师依然伏案工作的身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辛勤耕耘、日夜劳作,差点把命都交待了的他,依然是衣带渐宽终不悔,“即使是死在手术台上或是病床上也是死得其所”。
和杨华老师相比,那些饱食终日、不思进取、敷衍塞责的工作人员不应感到羞愧吗? 谁没有妻儿老小,谁没有七情六欲,杨华老师为了工作和事业舍去了个人的一切,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图书馆事业,正是有了像杨华老师这样的许许多多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工作的人,才得以兴旺发达。我们不用高喊什么口号,不用远觅什么人物,身边的杨华老师就已经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不图名利,甘当人梯
我们敬重杨华老师,还因为他只讲奉献、不图名利,为他人做嫁衣乐此不疲,甘当人梯苦水当甜的高尚品德。《图苑》从1988年9月1日创刊到2004年底刊发学术论文约2 100篇,篇篇渗透着杨华老师的汗水和心血,但署名杨华的文章却寥寥无几。我们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查找《图苑》信息, 1994~2004年刊发的2030篇文章中,只有22篇是署名杨华老师的。但我们知道,《图苑》上署名“本刊编辑部”、“本刊评论员”的文章及“会议纪要”等,大都出自杨华老师之手。我们中的一位在《图苑》第一次刊发的论文《简介河北农业大学新图书馆的设计》( 1994年第3期) , 就是杨华老师左修右改后刊登的。有人说,一篇文章经杨华老师一改,哪怕改几句话、加几句话,甚至只改几个字,就大为改观。许多文章经杨华老师提笔润色后就会面目一新,而这一点恰恰是许多作者所不知道的。我们曾看过2005年第2期最后一校的样稿,几乎篇篇都留下杨华老师斟词酌句的修改。从首页至末页的每一句话及每一个图表,在付印前为体现学术的尊严和保证刊出文章的质量,杨华老师都要再仔细查看一遍。杨华老师总把“我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主编,不是那种挂名的主编”这句话牢记在心上,并且落实到行动中。正是在杨华老师热忱的扶持下,一大批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年轻作者成长起来了,有的人甚至从不闻名到了小有名气。杨华老师的乐善好施、甘当人梯的精神,就像磁石般地吸引了一大批作者、读者,使我们的《图苑》从幼苗到小树,向枝繁叶茂成长。
《图苑》创刊后我们就与她相识,我馆期刊部每到一期我们就去阅读,从未间断过,现已成为我们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朋友。我们偏爱《图苑》,并不是因为她是河北的刊物,是因为她在前进中阔步成长、形成了明显的办刊特色。您是否看过《图书馆学刊》1999年第5期刊载的何荣利、许强的文章——《图书馆学各栏目论文主要来源期刊调查》,该文以《全国报刊索引· 哲学社会科学版》为依据,调查了全国72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被收录情况。在调查时域内( 1996~ 1998) , 72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论文被收录共8 024篇,其中当时为季刊的《图苑》名列第4位,被收录238篇,而排名前三位的刊物均为双月刊或月刊。文章特别指出: “每种期刊或每个栏目被收录论文数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该刊或栏目下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文章还指出: “《河北科技图苑》是7个栏目(除文献学、目录学外)论文的主要来源期刊,并在图书馆管理和各种文献工作两个栏目论文的主要来源期刊中均排在第2位。”经查阅《全国报刊索引· 自然科学技术版》的主要来源报刊中,全国72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只收录了《图苑》1种,此乃“万绿丛中一点红”。有的读者曾三次对十余种图书馆学期刊抽样调查,以年度为限,月刊每种选3期,双月刊每种选2期,核对差讹率,发现其中以《图书情报知识》和《河北科技图苑》最低。三次抽查结果,《图书情报知识》差讹率均在万分之一以下,《河北科技图苑》近似于零。正因上述事实,《图苑》于2000年被评为“第六届河北省优秀科技期刊” , 2002年在全国58种图书馆学期刊中是受中国图书馆学会表彰的六家期刊之一。
《图苑》的荣光,无不凝聚着杨华老师的汗水和心血。为此,杨华老师曾获得“河北省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奖”、“第六届河北省科技期刊优秀主编奖”,还曾荣获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01年首次颁发的期刊编辑最高奖—— 金牛奖,并为中国图书馆学会表彰的老编辑之一。此外,杨华老师还曾被国家教委图工委评为“全国高校图书馆先进个人”。谁曾想,杨华老师从一个教研室主任,到图书馆做“勤杂工” ,继而“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上了馆长、秘书长、总编辑; 真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成就一行,是源于他广博而扎实的学习功底,源于他勤于治学、肯于钻研,不断进取、不断丰富自己的海绵精神。我们为杨华老师获得的这些荣誉而高兴。其荣誉是杨华老师多年辛勤耕耘、艰苦劳动,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和科学技术期刊的繁荣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一种回报与肯定。金牛——是他工作经历的写照,是他诚实劳动、乐于奉献的见证,是他甘为孺子牛的象征。
五、愿好人一生平安
伟大出于平凡,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我们在杨华老师身上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德行、素质、思想境界的光点; 我们从他的德、勤、能、绩中感悟到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 我们在杨华老师身体力行、点点滴滴的工作与生活中找到了学习的榜样。
人们常在一个人故去之后怀念他,人们常常睹物思情想起一个人的种种好处。但那些追忆、那些回望、那缕哀思总会随着岁月的荏苒而淡漠如烟,飘忽的没了踪影。自古至今,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是盖棺定论,摆给外人看看而已,但这对被评价的人是多么的无情! 再美的赞颂也是没了知情权。基于此,对尊敬的师长、可亲的长辈、亲密的挚友、知心的同事书一短文,表达我们由衷的情感,更主要的是通过稿件的刊发,让更多的人知道他、学习他,用他的好品德、好作风激励我们上进,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愿好人——杨华老师一生平安!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像杨华老师这样默默耕耘、奋力开拓、淡泊名利的黄牛,在我们图书情报界何止是一两个? 因此我们呼吁: 各个图书馆应及时发现、总结他们的先进事迹,图书馆学期刊在刊登科学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应辟出版面报道宣传他们的事迹,让广大读者、同行同事、各行各业了解、学习他们的优秀高尚品格,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构建和谐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