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人的楷模——杨华
作者:河北经贸大学图书馆吴文广
(原文发表于《河北科技图苑》2006年01期)
摘要: 回顾了与杨华同志的革命友谊,杨华同志在做人、做事、做学问和生活及坚持党性原则等方面堪称我们图书馆人的真正楷模。
关键词: 杨华; 教师; 图书馆员;总编辑; 楷模
中图分类号: G451; G251. 6; G232文献标识码: E
在河北省图书馆界,每当人们谈及省高校图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杨华同志时,都会异口同声地翘起大拇指称赞道: “他可是我们图书馆人的真正楷模。”楷模者,模范、榜样是也。为什么图书馆人都这么喜欢将杨华同志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呢? 其中自有其令人叹服又令人折服的道理。本文结合个人亲身感受略陈一二。
我认识杨华同志,是在2001年9月参加华北地区高等学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时的一次巧合中。9月9日是会议报到之日,下了火车在出天津站时,我们队伍中一位稳重的六十来岁模样、身着一套灰黑色便服、穿一双半旧的牛皮鞋、肩背一个20世纪60年代时兴的人造革小提包的“同龄人”映入眼帘,格外引人注目。同行的熟人察觉到了我的心思,立刻对我介绍说: “这是咱们河北省高校图工委秘书长杨华老师。”“啊! 是秘书长呀! ”当时我的心里咯噔了一下,迅即而又必恭必敬地伸出双手,完成了与杨华同志的第一次握手。上了接站的面包车后,又有人在我耳边悄悄地告诉我: “半年多之前,杨华老师刚刚做过一次胸部大手术,今天又来参加会议,真是铁人啊! ”下车时,我看见杨华同志除脸色有点发黑外,其他方面看不出一点病态: 精神抖擞,谈笑风生,行进有力,步伐稳健,我不免对他有些肃然起敬起来。
会议期间,杨华同志格外器重我这位上任才半年多的新馆长,竟然在河北代表中两次安排我作大会发言,并推荐我担任大会分组讨论时“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分会场”的主持人。由此可见,他那知才之明、识才之眼、用才之道、励才之术、爱才之心、荐才之德、育才之识、护才之胆,全都跃然纸上。然而,我心里却始终忐忑不安,深怕由于自己不才,水平有限,既非专家,又非学者,大会发言时说外行话,给河北省高校图书馆界出丑闹笑话,损坏了我们的集体荣誉。但是还好,两次发言均博得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这是华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图书馆同仁们对我的最好鼓励。而最大的激励还是来自于杨华同志,两次发言完后,当我从主席台上走到河北代表的座位时,杨华同志都站起来紧握我的双手,用简洁而又铿锵有力的声音对我说: “你为咱河北省争光了,为你们河北经贸大学争光了,谢谢你! ”我听了后,浑身上下顿时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这力量胜似飞机的发动机和火箭的助推器,鼓舞并推动着我这个图书馆界的“新兵”去为我国、我省高校图书馆事业发挥自己的余光余热。后来,由于工作上的联系,接触多了,彼此之间也就逐渐互相了解各自的性格、脾气、秉性、品质、为人处世、治学态度、工作精神等,心灵很快就相投了。从此我也就不再称他为“杨华同志”或“杨秘书长”了,而从众地、习惯地、亲切地称他为“杨老师”。再后来,读了他用血和泪写成的长达万字的《我也要与〈图苑〉惜别了》一文,才真正认识到杨华老师是一位不怕挨整、不畏诬陷、敢于直言、敢于坚持真理、正义感很强的耿直之人。此时,我从心底里敬佩他。
以上,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了一下我和杨华老师从见面认识——知根知底——知胆知心、从陌生人——同路人——同心人的过程,也是我将杨华老师确定为自己人生楷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杨华老师在以下几方面确实是我们图书馆人的楷模。
第一,在做人方面,他堪称我们图书馆人的楷模。京剧《红灯记》里有一句唱腔叫: “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就要做李玉和式的人。在和平建设年代,我们图书馆人就要做杨华老师这样的人。他刚毕业参加工作,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只因为他敢于并坚持对学校受迫害的同志打抱不平,说些公道话,就被扣上了“蜕化变质”、“和阶级敌人划不清界限”、“犯了严重的立场性错误”等大帽子,饱尝了抄家、劳动、再教育、扫卫生等“改造”之苦,而且一“整”就是二十年。试想,人生中有几个二十年? 这二十年的艰难磨练对他才智的发挥、身心的健康无疑都是一种巨大而沉重的打击。但是,他终于挺过来了,熬过来了,活过来了,迎来了春风拂地、阳光灿烂之日。在胜利面前,他终于由衷地发出了“人生实难,贵在正直”的感叹! 然而,就在他刚刚发出感叹、迈上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馆长职位时,因为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实事求是地上报图书馆的有关数字,其统计上报材料中的数字,经过反复核实后,副馆长及党支部书记都签了字,并提交学校领导审批签字后报出。当因其中的数字公布出来、使学校排名落后,学校领导不但不自查自己对图书馆工作重视不够,反而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的文件形式上告到省教育厅,对杨华老师进行诬陷。这正是说真话、办实事的人生实难。但不争的事实终于冲破了诬陷,伯乐把杨华老师调出了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使他走上了河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界的领导岗位。
第二,在做事方面,他堪称我们图书馆人的楷模。杨华老师不但要求自己要做正直的人,而且还要做干事的人。他历来反对华而不实、沽名钓誉,也从不做那种徒有虚名、徒托空言之事。他担任《河北科技图苑》杂志总编辑兼执行主编以来,十八年如一日,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是一位十分难得的、名副其实的主编。《图苑》从筹办到创刊、从编审到印刷、从出版到发行、从组稿到筹资、从封面设计到版式更改,他都以对刊物、对读者、对作者高度负责的精神,事必躬亲,从不马虎。另外,作为总编辑兼执行主编,他对作者寄来的每一篇稿件都要亲自审阅,对选用的稿件他更是篇篇精心修改、润色加工,甚至通审校样,认真负责到不放过一个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平时,他敬业到没有寒暑假,不分节假日,经常通宵达旦、加班加点,深夜他办公室的灯光成了河北大学院内惟一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执着,他顽强,就在他因病住院期间,仍然以一名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罗宵将军精神激励自己,坚持躺在病床上通读了待出版发行的两期所有文章的校样,用自己的生命喊出了“我是执行主编,有口气在就要对刊物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时代最强音。他的言行,实在难能可贵,着实令人感动!
第三,在做学问方面,他堪称我们图书馆人的楷模。据了解杨华老师的人说,他从小勤奋好学,成绩一直不错。我认识杨华老师之初,从他的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言谈话语中,我还以为它是学图书馆学专业出身的,后来才知道他是学汉语言文学的,可是却阴差阳错,历史把他推到了图书馆工作岗位上,并且在工作实践中改变了他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充了知识面,适应了工作需要,成了图书学、情报学、信息科学方面的行家里手。究其原因,我想: 关键是杨华老师具有一种严谨治学的精神。首先,他有雷锋同志那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学习精神。其次,他有白求恩同志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第三,他有张思德同志那种全心全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三种精神凝聚成为他做学问的动力,又转化成为他工作中得心应手的能力,最终成为他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硕果。毛泽东同志说过: “用得着中国一句老话: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学习罢了。杨华老师就是这样通过用心学习,完成了从入门到深造、从外行变内行的转变过程。但是,这个转变过程决不是瞬间的、简单的、轻易的,他为此付出了几十年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比别人加倍的努力,才换得了今天的胜利果实。他因病虽然要求辞去了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河北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但有些职务还让他担任,如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译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常务委员、河北省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这些兼职决不是他用来显赫自己的“桂冠”,也不是有名无实的“挂名”,而是他正在用“不图名、不为利、甘当人梯、为人作嫁”的图书馆人精神,乐此不疲、四处奔波、辛勤劳作、不辱使命继续为我国我省高校图书馆事业做贡献的一种责任。正是这种责任, 使他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自己的病躯,忘记了自己的痛楚,忘记了自己的家人… …也正是这种责任,使他主编的《河北科技图苑》在全国众多的图书馆学专业期刊中,从“一株稚嫩的小树”、默默无闻的刊物,变成了今天“稿源及订户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较有影响的刊物。其刊被评为“河北省第六届评比优秀科技期刊” ,并为“中国图书馆学会表彰期刊” ,他本人不但荣获过“第六届河北省科技期刊优秀主编奖”,还获得过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第一次授予的期刊编辑最高奖——金牛奖。
第四,在生活方面,他堪称我们图书馆人的楷模。在我结识杨华老师的近五年中,从没有见过他穿过名牌鞋,或是一件像点样的衣服。在当地出外办事,骑着一辆破旧的红旗牌自行车。可以这样说,杨华老师在生活上是个极为简朴的人。是一个只求吃饱、不求吃好,只求穿暖、不求时髦的人。到过杨华老师家的人都知道,他家住房并不宽敞,更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惟一能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是挂在客厅正面墙上的题有“室雅花香”四个大字的横匾,这大概就是他追求的一种生活环境和人生境界吧。他一日三餐吃的很简单,以粗茶淡饭为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目前他的全部工资收入几乎都用在维持自己身体健康的药物上了。他衣着朴素,朴素到没有大学正高职专家学者的影子,与普通城市居民没有什么两样。他除了工作之外,一生几乎没有什么嗜好,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不打牌,从不涉足歌厅舞吧等场所,惟一的爱好就是看书、审稿、改稿、撰稿,惟一的闲情逸致就是大手术后,为了强迫自己每天定时出外散步溜圈、活动筋骨而饲养的两只宠物—— 小狗。如果从工作方面讲,他也是能省就省,起草文件和写作,从来都是用一面用过的、而另一面是空白的纸张,在做手术之前,他出差到车站,从来不打的、也不坐公交车,都是骑着他那辆破旧的红旗牌自行车往车站一存……
顺便提一下,杨华老师不但在学术上是闻名遐迩的学子,而且是有名的孝子,他心中念念不忘、难于割舍的是他远在老家农村的90多岁高龄的老母亲,每逢外出开会,只要有机会,时间允许,他都要抽空回家看望母亲,甚至住上一两个晚上,以叙母子之情。
第五,在坚持党性原则方面,他堪称我们图书馆人的楷模。坚持党性原则,这是楷模中的楷模。可以说,杨华老师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工作中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图书馆战线和期刊编辑出版阵地上为党站好岗的。仍以他主编的《河北科技图苑》来说吧,他明文规定,要严格按文稿的质量进行取舍,坚持“在质量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并约法三章,即“不准走后门,不准搞关系学,不准搞论资排辈”。他就是靠对党的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感,靠对图书馆工作的无限热爱和对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无限忠诚,守土有责,无怨无悔。要坚持党性原则,必须两袖清风,有一身正气。杨华老师正是这样的人,坚决不粘半分铜臭,全力维护编辑工作的职业道德。很多人都知道,杨华老师对送来的关系稿、人情稿,首先是以“质”讲关系、讲人情,即使是实在推不出手的稿件,他详详细细地提出修改意见,甚至亲手为其修改加工,直到达到发表要求才罢休。他曾说: “干编辑工作这一行,要舍得个人情面,不怕惹人;要舍得小家利益,不怕苦累。”这正是工作在图书馆学期刊“总编辑”这个岗位上的共产党人对“忠诚”和“原则”的最好的注解与诠释!
在本文行将结束之时,我想起了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过的几句话: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想,杨华老师就是一位“有这点精神”的人,这点精神,就是在为人民服务宗旨统领下的敬业、勤业、精业精神。最后,我要衷心地为杨华老师献上一首大众都喜爱唱的歌——《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