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不弃行,行不离知,知行合一是良剂
王阳明,心学创始人,一代大儒。“知行合一”是其心学精髓,知是行之始,行乃知之成。知不弃行,行不离知,“知行合一”是良剂。
《传习录》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个人最喜欢的国学经典。看懂了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便悟透了人生。
俗话说悟有三藏:曰悟空、悟净、悟能。
悟空者,减少梦幻,做个明白人。悟净者,吾心平静,不受外界干扰,拿得起放得下。悟能者,多做善事,多种善果,有所能,有所不能。
悟透三藏,读懂守仁。先生的心学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都是强调了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也是哲学的辩证结果。要想读懂,需认真阅读、体会,做到知性、知己、知天。
一【知行合一是良剂】
“知行合一”是心学思想的大成,也是核心。知易,而行难。《传习录》曰: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当时读到这段如醍醐灌耳。今人做事,绝大多先立志而后行。凡人多是空励志,以至说多做少,最终落空。
知行合一是解药,是良剂。遇到困难时,多体会,多思考,便有了结果。知不弃行,行不离知,慎思之,笃行之。知之真切笃定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二【龙场悟道,永载史册】
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王阳明被廷仗四十,贬至贵州龙场。对于去龙场,王阳明内心是拒绝的。但在父亲的沟通下,王阳明还是选择了前往。这一年,王阳明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躲避了重重追杀,经过数月的时间终于抵达贵州龙场。
明朝时期的龙场是个万山丛薄、荆棘丛生、荒无人烟的地方,完全是个清冷的驿站。居住在这里的要么是野蛮的少数民族,要么是有罪的犯人,王阳明就在这样一个毫无人气的地方开始他的新生活。
刚来到龙场的时候,由于水土不服,王阳明身边的几个随从全部病倒,但好在王阳明自己有练武的基础,安然无恙。这段时期,王阳明开始取水、劈柴、做饭,照顾起身的几个随从,他的心态始终平稳,毫无怨言。
在贵州龙场,他一边在洞中研读经书,一边反思自己这些年来的遭遇,他在苦苦思索何为道?一天夜里,一道灵光闪现,他忽然有了顿悟:圣人之道,悟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何为道?良知就是道,良知在我心中,道在我心中。
这一夜王阳明顿悟了,心中多年的困惑解开了。这一夜,37岁的王阳明在贵州龙场入道,重新走上巅峰,这一页注定永载史册。
三【“四句教”的重要性】
我个人非常喜欢王阳明,《传习录》读过几遍,常读常新。对于“四句教”我的理解:四句话要一起来读,如果单独读一句,就片面了,不能真正理解阳明先生的意图。四句教是心学大成之言,跟“知行合一”一样,都是阳明先生的重要思想,有的人片面的只读第一句,怎么能理解四句教的精髓呢?
“四句教”即明朝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王阳明晚年所述的: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一般视此四句为王阳明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真是画龙点睛,简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
让我们再来解读“无善无恶心之体”这句话: 王阳明说:“心即理”,心之本体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符合本心的就是善,不符合本心的就是恶。所以做圣人的道理不必去向外寻找,只要反过来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求就可以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呢?其实,正因为心之本体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所以才说它无善无恶。比如:法律是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合法还是非法的标准,那么法律本身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呢?我们当然不能说法律是非法的,可我们好像也不能说法律是合法的啊。心之本体也是如此,我们既不能说它是善的,也不能说它是恶的,只能说它无善无恶。
对"四句教"之理解阐说历代来存有争议,为明思想史的一大议题。
有积极的张扬者如王龙溪,有谨慎的存疑者如清儒李绂,有否认者如刘宗周、黄宗羲师徒,有激烈的批判者如王夫之、颜元、张烈、顾宪成之流。明末顾宪成直接反对王守仁的"无善无恶心之体"。他说以心之体无善无恶,合下便成一个空。空则一切解脱,无复挂碍,何善非恶?以无善无恶只是心之不着于有,究竟且成一个混。混则一切含糊,无复拣择,何恶非善?这个批抨揭露了王守仁思想的矛盾,通过东林书院的传播而影响很大。王夫之则批评王守仁“天泉付法”,认为王守仁的说法是模仿禅宗。以后四句教的论争就逐渐沉寂了。 而四句教之间的内在关系,被后世这些所谓大儒所肢解,而断章取义。这四句话是连续的四句话,整体的四句话,而不是独立成义,独立成义的理解就过于片面,无法理解此句精髓。
王阳明五十六岁时将自己的思想归纳为四句,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四句教”。嘉靖六年(1527)王守仁奉命将出征广西,他的学生钱德洪与王畿对理解王守仁这四句话,发生了分歧。钱德洪认为这是教人的定本,王畿则认为这只是权宜之法,若心是无善无恶的心,那么意、知与物也皆是无善无恶的了。两人在天泉桥问王守仁,王守仁解释说,他的教法,本来有两种:"四无说"一悟本体,即是功夫,是为上根人立教,但世间上根人不易得,若轻易用此教法,恐只养成一个虚寂;"四有说"则为中根以下人立教,因这类人有习心在,故要求在意念上用为善去恶的功夫,如果都用"四有说",则上根人兼修中下,自无流弊。这次谈话,又被称为"天泉证道"。
关于“四句教”的思想,我认为自古以来,理解的便理解了,能掌握王阳明先生思想的精髓,为已所用,知行合一。不理解也就不理解了,包括片面或批评之流,只是发表自己看法罢了。
四【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无论何时,是否理解,先生的思想会一直指引着我们前行。“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你若是伟大,便就伟大;你若是理解,自然会理解。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心学”发展和王阳明思想的重要著作。“知行合一”是王阳明著作中重要的思想,也是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
《传习录》同时也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活泼生动、善于用典的语言术。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先生最出名的四句教,跟知行合一一样,都是需要不断去揣摩和理解的,但无论何时,知不弃行,行不离知。
心学是伟大的。先生的思想虽然已过千年,但仍然光芒万丈,意境深远。知不弃行,行不离知,知行合一是思想,是体会,是行动,更是良剂。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时刻指引着我们自省、慎独、求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