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社会实践|踏寻黄河足迹,调研黄河生态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宣传黄河精神、保护黄河生态、共建黄河美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让黄河在生态平衡中蓬勃发展,继续涵养华夏民族的文化与生命,2023年6月29日,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做黄河卫士,守生态文明”实践队赴山东省济南市,开展以“守卫母亲河——关注和调研黄河流域生态问题”主题社会实践。
“黄河宁,天下平。”裹卷泥沙、河道摆动、地上悬河等诸多问题,让黄河成为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严重的河流之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了治水思路,搭建黄河保护治理的“四梁八柱”,在黄河治理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践队队员们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时了解到,黄河流域不同流段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生态建设重点各有不同,故各流域治理黄河的方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黄河流域济南段的黄河生态主要存在泥沙淤积,地上河以及凌汛、冬春水量不足等问题,济南市结合本市情况制定了明确的工作方案,如组织开展河湖水生态保护治理行动、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推进空气质量全面改善行动等活动。
为深入了解黄河现状,6月29日上午,实践队到达济南市黄河百里风景区并开展走访实践。通过采访风景区的环卫工人,实践队队员了解到黄河流域济南段的生态环境相较从前已经改善很多。环卫工人表示,自从景区设立了有关保护环境的语音播放及警示牌后,景区的人造垃圾少了很多,草坪上只剩下枯枝落叶,每天仅需简单打扫即可。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还采访了景区的游客,根据当地游客所说,现如今黄河沿岸的绿化相较于从前已经好了很多,如今的济南黄河百里风景区内植被高低错落,景色宜人。
沿着大坝走,感受晨间的风,吹走周身的浮躁,一路上孩童的嬉闹声伴随着家长们一声又一声的叮咛萦绕在耳边。一路上,实践队员发现了许多有关黄河治理的的提示板以及一些有趣的小建筑,将黄河沿岸打造的像一个小的科普馆。
沿黄河逆流而上,在黄河济南段中心位置——百里黄河风景区内,一座高耸建筑矗立在黄河岸边。建筑上高悬“鹊华楼”之匾额,这里就是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此建筑三楼以上设有观景平台,市民和游客可登高眺望黄河,一览华山与鹊山的景色。站在平台上,可将泺口古渡、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等风景尽收眼底。由于地域与建筑优势,鹊华楼成为了展示济南黄河文化的新地标。令人遗憾的是,展览馆仍在建设中,还未投入使用,实践队员未能参观。
在返回的路上,实践队队员还参观了历史悠久的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并了解了它背后的历史。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有百年的历史,南依大坝,北枕鹊山,由中国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参与设计,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悬臂式铁路大桥,也是目前唯一一座在黄河上仍承担铁路运输任务的百年老桥。2018年该桥入选为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具有重要意义。
大河奔流,九曲连环;万里黄河,气象万千。通过本次实地调研,实践队队员了解到近年来黄河生态环境的变化,感受到黄河保护与治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深刻领悟到了黄河的魅力并意识到改善黄河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他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将用实际行动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拼搏,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黄河卫士,讲好黄河故事,守生态文明,延续历史文脉,让世间各地更好地了解中国母亲河的魅力,打造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