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后如何养生?
出伏后如何养生?
今日出伏:天空湛蓝,云卷云舒。今年,即2023年(癸卯兔年)的三伏天从7月11日开始,到8月19日结束。经历了长达40天的三伏天后,人们终于熬出头了,这意味着暑热即将结束,宣告今年的伏天正式结束。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仍炎热,出伏后要当心秋老虎发威;此时天气日渐干燥,由热转凉,注意“秋燥”和“秋乏”。辞夏迎秋,你准备好了吗?就是说,在这夏秋之交的日子里,应该怎样养生保健,避免疾病发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顺则寿,逆则亡!
一要顺时养生
古人常说:“人法地,地法天。”春生夏长,万物生发,秋收冬藏,万物收敛。天道如此,人道亦然。出伏之后,天气真正转凉。三伏天的生活方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
首先是早晚温差增大,早晚着装不宜太过清凉。秋瓜坏肚,西瓜等寒凉水果要少吃。空调、冷饮都需要节制。只有这样,才能养护脾胃,保证整体健康。
二要静神养生
《黄帝内经》讲:“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秋风肃杀,万物寂寥。人的心情也变得沉寂起来。此时要注意养护情绪,注意排解。可以听歌、登山、看书,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下来。
保持心智的宁静,自然可以安和五脏,才能更好地适应秋季。
三要动形养生
冬天太冷,夏天太热。秋季早晚凉爽,最适合运动。“水流不腐,户枢不蠹。”人只有运动起来,生命才能活跃起来,才能少生病。
但是,秋季干燥,人不能出汗过多,以免损失津液。运动以平缓为主,可以散步、太极、慢走。活动筋骨,畅通气血,以不出汗为宜。
四要饮食养生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中国人最重视的莫过于食养。合理的饮食,不仅可以调养精气,还能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秋天的饮食要注意两点:一个是进补,进补要清补,切忌大鱼大肉。以瘦肉为主,蔬菜水果为辅。循序渐进,养护脾胃,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二是秋燥,秋天天气干燥,人体津液流失,容易产生肺部疾病。如果再吃麻辣、燥热的食物,会进一步损伤肺气。
秋冬时节,非常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可以多吃百合、梨、石榴、莲藕,生津止渴,祛燥润肺。
五要固精养生
出伏之后,气温明显下降,天地阴气上升,阳气下降。此时人要开始调阴补阳,让自己的肾阳充沛,抵挡即将到来的寒冷。所以,秋季要开始注意节欲。
如果此时依然放纵,会导致身体虚弱,没有精力,甚至过快衰老。此外,还可吃养肾精的食物,包括各种肉类,还可吃长山药、枸杞。
六要经络养生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意指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内经》有云:“经脉者,可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管着人体血气的流动,保障人体的器官和组织得到充足的养分。所以,经络的通畅,是人体保健、养生祛病的重要保证。
北方冷燥,属于要温阳也要滋阴。注意按摩关元、太溪等穴位。南方湿冷,以温阳化湿为主,可以按摩关元、阴陵泉等穴位。
七要进补养生
秋季是进补的最佳时节。但是,进补也要遵循原则:一是先辨证,二是食补为先,三是补、泻结合。能以食补,就不要以药补。是药就有三分毒,普通人用药进补反而会适得其反。
秋季进补,注意温补。切忌过度进补,大鱼大肉只会损伤脾胃,起到反作用。多吃优质蛋白,少吃油脂。适量进补,可以喝点牛肉汤、老鸭汤、乌鸡汤、莲子汤。
八要减毒养生
夏季湿热,多为湿毒。而秋天收敛,湿毒往往无法散发。所以,秋季要注意多喝水,多吃水果、木耳,促进肠胃蠕动,促进身体排毒。
其次是寒毒。夏季有的人吃冷饮过多,寒气聚集体内。秋季可以多泡脚,让寒气散发出来。也可以多喝热汤、多运动,否则到了冬天很容易手脚发凉。
九要修身养生
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万物凋零,人的心情也沉入谷底。此时要格外注意情绪养生。
孙思邈有言:“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好情绪,人的身体才能健康。
平时沉心静气,少思虑,多帮助他人;善心生阳,不仅使自己心胸开阔,还能使心情愉悦。也可以多读书运动、听音乐,主动排解情绪。
十要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
调气养生法就是通过对人体呼吸的调整与锻炼,使人的真气积蓄和运行,从而起到调和气血、按摩内脏,达到祛病延年之目的的养生方法。
调气养生的方法,主要包括调身、调息、调心三个方面。在秋日早上,起床时候,可以先通风,保证空气清新。然后在床上坐定,调整好身体的姿势,安定身心,摒除杂念。
调整自己的呼吸节奏,呼入空气进入最大限度,然后牙关轻闭,慢慢呼气全部吐出,如此一呼一吸连续30次。有利于缓解肺部诸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等。
总而言之,出伏这个时节,即从出伏到秋分节气共30多天,这30多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大且频繁的时期,这个时节养生防护极其重要,要避免身体出现不适。愿诸君出伏吉祥,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