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阅读《黄帝内经》所想到的

1.学好中医绝非易事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内容真是包罗万象,已远远超出医学范畴,其中哲学、天文学等方面的内容也随处可见,越看越觉得要想学好中医绝非易事,也难怪中医学在现代很难有创新,古代人研究的太深了,别说创新,全部学明白都是相当的艰难。
2.对从医者的分类
在《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中,对从医者划分为四个类别,分别是:工、巧、神、圣。
书中只是通过黄帝之口简单地说出了分类,却并没有一一对应地进行解释,我个人的理解如下:
工,毫无疑问,就是最基础的取得从医资格的从医者,如果是现在的话,应该是还没有职称的医生。
巧,熟能生巧,应该就是指熟练工,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特长,相当于评上了初级、中级职称的医生。
神,就是指神医,就是大拿、大咖、专家之类的医生,属于高级医生范畴。如古代神医扁鹊、华佗等。
圣,就是医生中至高无上的荣誉了,是高级中的高级,大拿中的大拿。如张仲景就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希望如今的从医者们能够按《黄帝内经》中的四个类别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处在哪个位置,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老百姓就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了。
3.药方的大小
关于药方的大小,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正现在的中医,很难见到小方的,多是大药方和特大药方,二三十味药是常态,四五十味药不奇怪,六七十味药医生也敢开。所以有时让人弄不明白,这些医生到底是在看病,还是在卖药?中医难兴,相信这些医生也是贡献了个人力量的。对于药方的大小,《黄帝内经》中其实也是有研讨的。
第一处是在“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中,黄帝请教岐伯说,“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岐伯回答“方有大小”这个问题时说,“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
啥意思呢?大意就是说,方制大的,药方的味数要少,但数量要重一点,方制小的,药方的味数要多,但数量要轻一点。味数多的可开到九味药,味数少的只有二味药就够了。
第二处也是在“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中,黄帝请岐伯讲讲方制,岐伯讲君药、臣药和佐药搭配形成大剂、中剂、小剂时说,“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岐伯讲君药、臣药、佐药相互搭配组成药方的大小,也就是小药方是3味药,即君1+臣2;中药方9味药,即君1+臣3+佐5;大药方13味药,即君1+臣3+佐9。
从一个医生所开药方的大小,基本就可以判断出这个医生的水平,再与从医者划分成的“工、巧、神、圣”四个等级对应关系看,或许就更加精准了。
初于2023.9.22
定于2023.9.23